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时节,梨花风起,点点哀思。
翻开厚重的红色历史,每一座烈士墓碑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穿越时空,英烈们立起一个个精神路标,为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
致敬英烈,是缅怀,更是唤醒。我们祭奠,为了缅怀,为了传承,为了不能忘却的怀念,更为了心中的那份坚守。
在全国各地,人们缅怀英烈的方式各有不同:有人奔走在为烈士寻亲的路上,有人默默守护在烈士墓旁,有人把散落星光聚成精神火炬,有人把暖流注入烈属心房……无论哪一种方式,都是尊崇英烈的生动注脚,都是铭记历史的清晰回声。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或是为了曾经的一个承诺、一段无法磨灭的记忆,亦或者是无法割舍的情感,几十年如一日地守在陵墓旁,守着承诺,守着他们共同的回忆,也守着我们国家的那段苦难记忆。
每年清明的江西省万载县茭湖乡上峰村,79岁的曾先华老人坐在老屋前等待着。蜿蜒的山路中,一个身影由远及近,是她的二儿媳凌端华回来了。虽远在广东务工,然山水迢迢,阻不断每年清明时节的“约定”。凌端华走上前握住婆婆曾先华的手,手指上一枚银戒指泛出温润的光泽。
第一次见到这枚戒指的时候,曾先华才23岁。因儿子高烧不退,曾先华慌了,她的公公蓝真才从贴身的布包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枚戒指,并告诉她一个“土办法”。把戒指塞进煮熟的鸡蛋中,用手绢包裹着,在孩子的额头来回擦动,可以退烧。曾先华接过戒指照做了,之后,蓝真才又将戒指收了起来,贴身保管。“我家公说,怕你们年轻人保管不好,还是要自己保管。”也是在那一次,曾先华从公公蓝真才的口中,知道了这枚戒指的来历。
那是1933年4月,当时的中共湘鄂赣省委驻地遭到敌人围攻,红军与敌人展开了激战,战斗中受伤的红军战士被安置在位于上峰村的红三医院救治,医院的驻地就是蓝真才的家。一天,又一位伤员被送到了医院。这位伤员姓徐,是红军某班班长。热心的蓝真才照料着徐班长,两人很快熟络了起来。徐班长告诉蓝真才,他来自湖南,出来革命。
有一次,蓝真才的儿子蓝牛古高烧不退。徐班长告诉了蓝真才那个退烧的“土办法”,并将自己手上的银戒指摘了下来,给蓝真才使用。按照徐班长教的方法,很快,蓝牛古的烧就退了,蓝真才非常感激。但由于缺医少药,徐班长的伤势一天天恶化,蓝真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又是寻草药、又是帮他洗伤口,还去山涧溪水里抓泥鳅,给徐班长补充营养,但一切终是徒劳。
临终前,徐班长将戒指赠给蓝真才说:“这枚戒指你拿去,碰到什么坎过不去了就把它当了换些钱。如果真有一天全国解放了,这枚戒指还在,就拜托你们看能不能联系到我家人……”蓝真才按徐班长遗愿将其安葬在朝着湖南的方向,以补他不能尽孝爹娘的遗憾。
曾先华说,公公在世时,每年清明都会去徐班长的墓地看一看,和徐班长说说话。直到蓝真才临终前,他又一次将戒指拿出来,交给了她和丈夫,并一再嘱咐:“要永远保管好,不要忘了恩人徐班长。”曾先华接过了戒指,也接过了帮徐班长“守墓”的家训。
此后,曾先华又将戒指传给了儿子蓝秋明和儿媳凌端华,后来又传给了孙女蓝长招,至今已经传承了四代人。儿子蓝秋明离世后,凌端华和蓝长招都远赴广东务工,这枚戒指作为“传家宝”,她们一直带在身边,贴身保管。在徐班长的墓前,凌端华戴着戒指,和婆婆一起献上鲜花,鞠躬致敬。
新疆独库公路,全长561公里,纵贯天山南北,被认为是中国公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为了修建这条公路,数万名战士 奋战10年,168名筑路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老战士陈俊贵当年就是这条公路的建设者之一。
那是1980年的冬天,陈俊贵所在的二营1000多人被暴风雪困在-30℃的天山深处,面临被冻死、饿死的危险。唯一能与外界联系的电话线被风刮断,连队派出班长郑林书、副班长罗强、战士陈卫星和陈俊贵一行四人,去40公里外的施工指挥部报告情况,请求支援。
他们带上炊事班仅剩的20个馒头出发了。但谁也没想到,路上的积雪越来越厚,40公里的路走了3天3夜都没走完……
眼看着随身带的干粮都吃完了,当时只有18岁的陈俊贵一度想要放弃,但班长郑林书说:“停下就会被冻死,就是背也要把你背过去!”其实,陈俊贵当时调到班里只有38天,和班长还有其他战友也仅认识了一个多月。但生死关头,班长把他省下的最后一个馒头让给了陈俊贵。
他说:“我和罗强是共产党员,陈卫星是一名老战士,陈俊贵年龄最小,馒头让陈俊贵吃。”陈俊贵说啥也不肯吃,还想要把馒头分成四块,可班长发火了,命令他吃掉馒头,他只能一边哭一边咽……
“当我回过头看我的战友,他们吃的是雪……”又冷又饿,班长和副班长相继倒下,只有陈俊贵和战友陈卫星幸运地被当地哈萨克族牧民所救。
他们终于完成了任务,被困的1000多名战友都得救了。但因为冻伤严重,陈俊贵后来在医院接受了长达4年的治疗。带着终身伤残、退役回到老家辽宁沈阳的陈俊贵结婚生子。
养好伤的陈俊贵放心不下,和妻子孙丽琴说:“我想我的班长,我想去新疆找他!”妻子孙丽琴坚定地支持他的决定,辞掉了稳定的工作,一家三口,踏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一起去为牺牲的班长守灵。
从那时起,他下定决心,这辈子都要守在战友身旁。
2006年,当地政府和群众捐款,共同修建了乔尔玛烈士陵园,把168名烈士的灵牌全部迁到这里。陈俊贵捧着班长郑书林和副班长罗强的遗骸也来到这里,成为了陵园的管理员,用这种方式陪伴着他们。
最深的悼念是铭记,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高的致敬是奋进。梨花风起正清明,今日盛世如你所愿,明日中国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