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迎来开幕倒计时300天。
“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近期在北京举行,这也是北京冬奥会奥运场馆进行的第二轮测试。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2008年奥运会游泳、跳水、花样游泳项目的比赛场地。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将转换成“冰立方”作为冰壶项目的比赛场馆,可容纳观众约4600人。
根据改造方案,水立方将成为国际首个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的场馆。
水立方改造后效果图
根据冰壶比赛需要,原游泳池区域将转换成冰壶场地,形成4条标准冰壶赛道。冰水转换是“水立方”改造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由于冰壶比赛对于场地稳定性、冰面的品质、平整度等要求很高,以前历届冬奥会冰壶比赛场地都是在混凝土结构上进行制冰。
而“水立方”已顺利完成结构试验,通过在游泳池里设架空结构实现转换。这种转换模式将不仅实现“水立方”与“冰立方”互换,还实现了转换材料的重复利用,大幅降低后期拆除改造成本。
首都体育馆于1968年建成,在服务过2008年夏季奥运会后,这座老场馆将再度转换身份,承担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项重要比赛任务。
首体的外观从传承保护出发不会有大的变化,但内部将通过最新的声光电技术实现“最美的冰”的理念。
首都体育馆改造后效果图
它不但可以在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和短道速划赛时营造梦幻的竞赛体验,也将为赛后吸引群众性冰雪运动体验提供优异的运动氛围和观众视觉引导。
首体园区改造后鸟瞰效果图
根据改造方案,首体区域将整体打造为运动园区。改造后,将形成首都体育馆一个竞赛场馆、首都滑冰馆和首体综合馆两个训练场馆,以及综合训练馆、运动员公寓和赛事中心三个配套场馆,共6个主要建筑为核心的运动园区。
“用于防疫领域的智能体温计被称为‘腋下创可贴’,是一款可穿戴式体温计和疫情防控‘千里眼’系统。”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运行团队主任陈双举起左手戴着的白色腕带示意。
据介绍,工作人员只需将智能体温计贴在皮肤上,用手机下载App后将该设备绑定,体温数据变化都会在手机页面清晰展现,并可自动测量、自动上报给后台。在此次测试活动期间,场馆内的所有工作人员配备这个设备,做到体温实时监测,一次充电可以测温十天。
国家体育馆的设施转换,是冰球比赛场第一次在我国进行转换工作,目前已经完成国家体育馆训练馆改装。按工期,2天以内,就可以完成冬奥场地到冬残奥场地的全部转换工作。这个速度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领先的。
残奥冰球运动员使用冰橇比赛,视线比冰球运动员低,所以主要的变化在于运动员席需替换为透明板墙。透明板墙采用15厘米厚的高密度聚乙烯板。根据残奥冰球竞赛规则,运动员可以随时替换,这样设计的目的既保护运动员,也利于残奥冰球运动员的视线能够始终集中在场地内,观察场上局势,随时做好上场准备。
运动员席的正对面是受罚席,牛涛表示,受罚席的改装要比运动员席稍微复杂一些:“需要牵涉到区域的扩大,我们需要把受罚席中间和记分员席间的区域平移1.2米,这样内部的隔板部分要重新组装。同时,受罚席的区域也要改装成透明板墙。”
走进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只见光洁如镜的白色冰面跑道上,两辆红色制冰车缓缓驶过,其中一辆车里坐着来自加拿大的国际制冰师马克,在认真检查跑道的细微状况。
“这次冬奥场馆建设中,拥有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的国家速滑馆,率先提出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的冬奥速度滑冰场馆。”国家速滑馆场馆运行团队主任武晓南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
武晓南介绍,“冰丝带”采用了环保型和可持续性最佳的自然冷媒——二氧化碳制冷剂,其ODP(破坏臭氧层潜能值)为0,GWP(全球变暖潜能值)为1,并且无异味、不可燃、不助燃,是可持续性最好的冷媒之一。与常规制冷系统比,能效可提升20%以上,得到了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滑冰联盟的高度评价。
经理论分析,采用二氧化碳制冷,有把握实现冰表面温差不超过0.5摄氏度,且制冷均匀,不会出现各部位温度不同的情况,特别是在以0.001秒计时的高水平竞技中,这些都是关键性的因素。同时,国家速滑馆会将制冷产生的余热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一年可节省约200万度电。
2022,相约北京,一起期待!